气血是生命之根本,三大耗费气血的事,你在
气推动着血,如果身体的气血足,生命便会朝气蓬勃,由内而外的美丽。如果气血不足,生命看起来便会萎靡苍白不那么可爱。 想要气血充足,除了补,先学会别损耗,别挥霍。聪明如你,避免这些,便会省下很多气血。 运动过度 运动让气血也通起来,特别是身体有湿气的人,出点汗,特别能把湿气带走。 但是过犹不及,倘若过度,反而是对气血的消耗。 这些症状,证明你运动过度了 ★运动后感觉疲劳而不是轻松。(如果是咬牙坚持后继而又轻松了,变更是透支了) ★月经迟来,量少。 ★没有食欲,消化不良。 ★情绪不稳易冲动。 ★失眠、多梦、嗜睡,醒来脑袋昏又沉。 吃得不对,气血倒退 1.狼吞虎咽 「吃下去的每一分都算数」。吃得过于粗速,不知不觉又吃了很多,没有唾液的包裹,食物大块地囤积在脾胃中,白白消耗身体的气血去消化他们。 2.重口味 越有味道的食物越是调度消耗精气。尤其是辣味,辛辣过多,耗气伤神。而过咸则会伤血。吃粗茶淡饭越有味道,越是身体强健,元气足的表现。 3.不吃五谷 很多时候,你最先舍弃的,往往是你最不该舍弃的东西。比如,五谷。「五谷为养」,最养精气神,也最养气血。 多余情绪,气血耗费 纠结耗气血,思虑耗气血,恼怒耗气血,恐惧耗气血。 而所有的纠结、思虑、恼怒、恐惧通常是把「我」看得太重要,太想把所有的好处都放在自己的兜里,有贪念,却又没有能力,总是在「想望」,而不去实践,是最耗气血的状态。 特别喜欢曲黎敏老师的这段话: 怎样才能「无我」?如果你陷在人生观里,则无处不是「我」,纠结痛苦地没个完;一旦有了宇宙观,瞬间地球都是个「点」,「我」更加杳然不见。所以,想天地生死之大事不会损耗身体,若纠缠于「细」,气血经脉顿结,耗精劳神。因此,真养生,是养格局。 试试5个中医调理步骤 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都是气血不足的症状表现,那如何调理气血不足呢?中医认为,养足气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大体可通过五个步骤来调理,供大家参考。 1调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此外,推荐常做《八段锦》之“调理脾胃臂单举”。 这是《八段锦》的动作之一,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常常练习。 动作要领: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 2养肝血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 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搓手心,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 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是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此外,养肝还应注意少喝酒,平心静气。 3远寒邪“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寒邪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 二是从饮食中来,主要是进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 秋季防寒看3招 首先,多穿衣。有些年轻人,最多的就是青少年,秋天甚至是冬天,都穿着短袖还有单薄的牛仔裤,女孩还有穿短裙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乱穿衣”吧。虽说这样看起来没事,但却给他们的老年埋下病根。 其次,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肩部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最后,饮食注意少寒凉。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邪初起时,喝姜枣汤有助于缓解症状。取生姜3片,红枣5颗,加水煎煮3~5分钟,饮用即可。 4适量运动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还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平时可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如慢跑、打球、瑜伽、太极拳、站桩、打坐、正坐等。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让关节活动开的同时,降低心脏负荷。 5第5步:食药膳俗话说“男不离四君,女不离四物”,四神汤由茯苓、淮山、莲子、芡实(或薏仁)组成,具有健脾、养颜、清火、利尿等诸多作用。 材料:云苓(白茯苓)10克;山药片15克;莲子15克;芡实10克;水3碗。 做法:(2人份) 1、把云苓、山药片、莲子、芡实洗净。 2、煮沸清水,各种药材,武火煮20分钟,转小火煲两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适用人群:四神汤适合肠道功能软弱的人,另适合身体比较瘦,营养不良,希望增肥的人士;生活中压力较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士;还有肤色暗淡,失眠长斑,内分泌不调的中青年女士。 注意事项:在喝这个汤的时候,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饮食也宜以清淡为主,忌烟酒辛辣。另外,女生在经期的时候不要喝,否则会阻碍经血的排出。服用此汤宜温服,还可用于防治疾病、辅助治疗、病后调理、摄生自养等。 四神汤药材含有大量淀粉,单独炖煮的话口感较涩,可加豆类制品一起煮粥或汤,比较容易消化。 此外,补血中药材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何首乌、枸杞子、丹参等。补血食材有红枣、龙眼肉、山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红糖等,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气血之效。 武当山野生九蒸九晒黄精(道医古传九制法) 黄精别名“山姜”地精、仙人粮等,古代养生学家眼中,黄精是延年益寿的好东西,有“久服成仙”之说,又称之为“黄芝”,意为像灵芝一样是“灵丹妙药”。它是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因为具有增强身体耐力、抗疲劳和强肾补虚的作用,所以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更容易记住的名字——地精; 黄精因其极好的滋补功效,寄托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不懈追求,黄精亦因道教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而被奉为仙品。 道教中人服食药饵“黄精”的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道教诞生之前,作为道教的早期雏形的神仙道,便以服食黄精作为主要的饵药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汉武帝时道士戴孟服黄精,又兼能种植。 神仙道颇重外在形体练养,将黄精列为长期服用的仙品,寄托了人类对生命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黄精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药食同源的长期实践中,被证实确有延年益寿的价值,服食黄精比道教的历史更要深远。在道教经典《道藏》中,最早记载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的是东汉时期,如汉灵帝时淳于斟“服食胡麻黄精饵”,陶弘景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也记载:“张礼正,衡山,汉末服黄精。”汉末至北魏时期,道士张礼正“服黄精,颜色丁壮”,隋末道士岑道原“常食黄精,时百余岁,肤若冰雪”,元道士罗霎震撰《武当记胜集》认为黄精“苗带纯阳伴鹿眠,根头充实几经年”,历代道士服食黄精蔚然成风,不胜枚举。道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cd/10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枸杞根煮水喝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