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277733.html

药名山慈菇

别名金灯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盘七、人头七、太白及、水球子、泥宾子、采配兰。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的假鳞茎。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炮制除尽须根,洗净,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润透,切片,晒干。捣碎用亦可。

性味味甘;微辛;性寒;小毒

归经肝;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本草新编》:山慈姑,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本草拾遗》: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

《滇南本草》: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本草再新》:治烦热痰火,疮疔痧痘,瘰疬结核。杀诸虫毒。

《国药的药理学》:为粘滑药。用于呕吐下痢等。

摘录《中华本草》

山慈菇临床应用:

山慈菇又名毛姑、朱姑、毛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或独蒜兰等的假球茎。药理证实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更具有抗癌活性,用于治疗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肺癌、皮肤癌、淋巴肉瘤、白血病等。过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轻度骨髓抑制,脱发及中枢神经抑制中毒症状(常用量3~6克)。

山慈菇最早载《本草拾遗》:“山慈菇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姑。”《滇南本草》云:“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本草纲目》云:“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其性味辛,寒。功能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结核,喉痹肿痛,蛇虫、狂犬咬伤。本药不可多服久服,体虚者慎服。

简易疗法如下:

1.痈疽肿痛:山慈菇15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水煎外洗。

2.瘰疬结核:山慈菇15克,连翘30克,煅牡蛎30克,川贝母20克,紫胡15克,研末蜜丸,每次6克,日服2次。

3.咽喉红肿:山慈菇6克,山豆根6克,射干6克,牛蒡子9克,大青叶9克,水煎服。

4.萎缩性胃炎:山慈菇10克,吴茱萸15克,白蔻仁15克,蒲公英50克,姜黄连10克,研末,每次6克,日服2次。亦用于本病伴肠化、异型增生者。

5.乳腺增生病:山慈菇1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浙贝母10克,栝楼10克,水煎服。

6.小儿癫痫:山慈菇适量,加茶水研如泥,每次3克,日服1~2次。使吐出痰涎即止。

7.疔疮肿毒:山慈菇适量,研末。使用时取少许,加米醋调和外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zz/1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