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这些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山豆根,我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跑完保护区里的七八条溪沟才采集到的。”刘西的工作是保护和培育珍稀濒危植物。他说,在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每一株植物背后都有一段相遇、相知、相护的故事。

图为刘西进山工作。新华网发

刘西,“85后”小伙,浙江泰顺人,他工作的地方是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是中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目前有普查在册植物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有70多种。世界珍稀濒危鸟类、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就栖息于此。刘西介绍,保护区的成立,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黄腹角雉及它赖以生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图为刘西对植物进行拍照记录。新华网发

刘西从小喜欢动植物,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泰顺县委组织部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入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目前担任保护区管理中心双坑口保护站副站长。

虽然这个工作的“名头”听起来挺响亮,但一般人深入了解后就会觉得这份工作单一、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日复一日地查阅文献资料,在有着蛇、马蜂、山蚂蟥、蜱虫等危险动物的山林间寻找,证实一些植物的存在,拍照确定植物分布的地点、种群数量……

图为刘西介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工作。新华网发

但这一切对刘西来说却乐在其中,与植物打交道既是工作也是他的兴趣。每当发现一个新的物种、拍到一种珍稀植物的花果或繁育成功一批濒危植物幼苗,他内心都会多一份成就感和幸福感。

图为刘西工作记录的植物。新华网发

刘西说,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有多条样线和巡护路,2-3人以上组成小组,先汽车送到最近的地方,再步行调查。“在调查前,我们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ls/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