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超剂量的ADR事件
大多平头老百姓认为中药药性较缓,只要剂量不大,是不会出现ADR(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中毒现象的。其实不然,在我工作的10几个年头里,碰到数例因为配伍不当,炮制不到位,超剂量,中药质量,煎法、容器、服法不对,个体差异引起的ADR事件。 1 台风交加的夏日午后,这样的天气,令人心情潮湿不安。 我向急诊科医生了解王老伯的身体情况。当听见医生说,王大爷的身体情况恢复平稳后,我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转回病房,王大爷打着吊针,呼吸平稳地睡着了。 我将消息告诉坐在王大爷病床边吓得直哆嗦的陈阿婆,老人家听到老伴儿没事儿的消息,渐渐放缓了心情,抓着我的手,说:小姑娘,谢谢你,没有你和邢医生,我们家老王可能就没啦! 说着,她抹了抹流出的泪,站在一旁的我心里直发酸,偷偷转过头也擦了把泪,再转回来说:阿婆,你不责怪我们,已经很感谢了。王老伯发生这事儿,我们是有责任的,这是我的名片。您安心的陪着王大爷,费用方面都由我院来承担,我每天都会来看看。 我把我的名片塞在陈阿婆的手里,叮嘱她,有什么事就直接联系我后,然后,拿着病历本去收费台付款。 在等候排队时,我在想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一些不理智的病患身上,估计早把我们那个中医门诊拆了,碰到如此能体谅的病人,我一定要将此事负责到底。 2 陈阿婆和王大爷是在事件发生2个月前来我门诊看病的。 进门诊时,两位穿着洗得发白旧衣的老人脸上挂着满面愁容,我两次经过前台,看见他们长时间的和前台小护士商量着看病需要多少费用的问题。 我上前了解了下情况。 王大爷是个老烟枪,来看病是因为慢性咽喉炎,引起咽喉红肿。听陈阿婆说,是老毛病了,但这次发作比较严重,伴有38度的低烧,咳嗽咳的声音都哑了,可能咳得太严重,时不时还会感到胸闷。 她医院看了好几年,咽喉红肿的问题一直反反复复,不见痊愈。经住在一个小区的邻居介绍,才找到了我门诊。 两位老人都是退休职工,经济上不宽裕。这里又是私人门诊,不能用医保,费用问题两位老人非常担心。 那天护士长和我的上司都休息,当时做为药房主管助理的我,当天算是值班领导,所以前台小护士问我,怎么办? 看着王大爷坐在椅子上嘶哑痛苦地咳嗽声,陈阿婆满面愁容伸出枯瘦的手帮他顺着气,我动了恻隐之心,让两位老人在休息区坐一会儿,再让导医台的小护士倒了两杯茶给老人。 我去了院长办公室。 院长人很好,时不时会帮商务楼里的扫地阿姨,修电表的电工免费看病,所以我才大着胆子试着申请一个“免费”名额。 3 院长听我说完后,他正好手头上没有工作,让我陪他出去看看。 中医四诊有一套望诊的方法,比如看一下五官、脸色等就能大致判断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同理通过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致能判断出这人是真穷还是装穷。虽然不想把人想得那么坏,架不住我们之前被骗过好几次,所以之后一旦有这样的情况,院长或者医生都会跑出来瞅一眼,再做决定。 院长站在一边观察了一会儿,同意免掉老人每次看诊元的挂号费,药费按照员工价打7折,如果要代煎药,代煎费用可以免除。 我高兴的把消息告诉了两位老人,两位老人千恩万谢,便被安排进了邢医生的诊室诊疗。 半个小时后,两位老人拿着处方到了药房,要求回家自己煎煮。 虽然提供了煎煮说明,老人家的眼神不是很好,说明上的字看不太清楚,我又花了10来分钟,和他们仔仔细细地说,最后让陈阿婆重复一遍,可还是不对,最后还是劝他们把药留在药房代煎。 老人喝了两周的药,第三周复诊时,我问了下病情。 陈阿婆褶皱的脸明显比第一次看诊时舒缓了不少。她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王大爷的身体明显好转,烧退了,胸闷也减轻了。 于是,当天复诊又配了一周的药,因为晚上要回老家,他们在门诊等药煎好。 因为是特殊情况,我院全程为王大爷开起“绿色通道”,通知煎药房的师傅,把他的药尽可能的安排的早一些。 4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ls/3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路边长的ldquo黑葡萄rdq
- 下一篇文章: 神奇沉香,竟让他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