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女,58岁,年7月16日初诊,不慎感受风热之邪,引起咽痛、咳嗽6天,加重3天。兼次症,咽干喉燥,恶寒发热,周身酸痛,口渴。体征:咽黏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有脓点,咽后壁颗粒状隆起,咽侧索肥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急喉痹证候诊断:外邪侵袭,上犯喉窍证。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法:

桑叶颗粒0.8克,小黄连颗粒0.5克,均为中药配方颗粒。小黄连颗粒0.5克相当于饮片6克,广东一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当日上午10点,患者口服中药30分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汗出、眩晕、头痛,持续到下午4点逐渐缓解。笔者经了解得知,患者既往服用药物无不良反应,家族成员中对药品亦无不良反应。笔者怀疑可能是小黄连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诊(年7月17日):

患者咽痛及咽部肿胀明显减轻。笔者嘱咐患者停服小黄连,单服桑叶颗粒,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三诊(年7月18日):

患者症状再减,续服首方(减少小黄连的用量),桑叶颗粒0.8克,小黄连颗粒0.3克(相当于饮片4克),服后则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不良反应是与小黄连用量过大有关。患者咽痛、发热等症状消失,咽部检查恢复正常。

解析

小黄连又名广豆根、南豆根、山豆根,为豆科植物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贵州。小黄连始载于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现为中医喉科治疗咽喉肿痛的第一要药。笔者在临床上对小黄连的用量依照《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内服,用量3~6克。当用足量至6克,一年来累计发生类似不良反应6例。笔者认为,小黄连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用足剂量有关。现在由于中药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比如小黄连3~6克,距离精准中药剂量还有一定的距离。笔者建议业内人士,在制定中药剂量范围时有必要进行一番严密的探讨,避免中药剂量使用范围过大,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小黄连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它既是有效成分,又具有毒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超过4克,方能保证用药安全。

所谓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患者服用小黄连颗粒后出现消化、神经系统症状,属于中药不良反应。由于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南北差异很大,容易出现同品种中药由于产地不同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及品种混乱的问题。笔者建议生产配方颗粒的企业在小包装上注明原饮片产地,便于识别中药的功效和不良反应。

(牛凤景吴文明刘建英)

温馨提示: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ls/2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