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十字乡中药材产业助推贫困村
初秋,素有“中药材之乡”美称的平坝区十字乡村民们笼罩在即将丰收的喜悦中,除草、施肥乐不可支。在贵州黔安源药科技有限发展责任公司种植的多亩药材基地上,急性子、葛根、白芷、当归等十余种中药材经过雨水的洗涤越发生气盎然。“急性子就要收获了,今年市场价格看好,基地里种的有亩左右,加上周边群众种植的,今年光这一个品种,我的基地还有群众的基地都能小赚一笔了。”基地负责人张金华介绍说。 返乡青年李朝国在查看山豆根长势 公司带动群众吃下定心丸 平坝因地处黔中,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垂直多样,适合各种中药材的生长。平坝区十字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林区覆盖面广,全镇连片林场有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0%,然而土层薄,栽种农作物大多广种薄收。这一度成为十字乡发展的短板。 如何补足短板?几经考察,十字乡确立了以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等产业为主的主导方向,而张金华看中十字乡的生态环境,成为了第一个到十字乡大院村建立生态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客商。 石阡出生的张金华在贵阳中医学院制药专业毕业后,通过一番打拼,在全省拥有多家医药连锁销售店,具有多年医药销售经验。中药材市场需求让他看中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前景。年7月,张金华带着妻子和自己的百万资金技术落户大院村,以每亩到不等的价格流转亩土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组建了生态中药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共多户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 针对贫困户有发展愿望但缺乏技术的困境,合作社将药材苗木与肥料等赊销,产生效益后再行扣除,大院村村民曾小琴就是其中一户。今年四十出头的曾小琴因为照看孩子的原因,没能外出务工,家里的开销主要靠丈夫一人,因老人年纪大,孩子上学开支,是村里的贫困户。年冬天,曾小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下了22亩白芷和葛根,今年冬天就能收获。她说:“合作社把苗木和肥料先提供给我,让我有了搞产业的本钱,种出来了合作社还负责收购,不用担心市场,现在葛根的市场价格不错,光葛根这一项收入10万没有问题,我正打算今年把丈夫也叫回来,安心把药材种好嘞。” 据介绍,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走上中药材种植之路的贫困户有20多户,去年,公司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了多亩,主要种植油牡丹、半夏、党参、防风、芍药、白及、桔梗、金银花等20多个品种。周边多家农户、企业等与其签订长期收购意向协议,加上带动周边的群众,去年销售额达到多万元,年带动务工人次,仅人工工资支出就有万左右。 公司发展种植的基地一角 大户示范种植农户有了主心骨 除了公司示范,大户带动也是十字乡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的一个主要因素。走进摆捞村,返乡青年李朝国示范种植的亩葛根基地里套种着黄柏。“过去我们这里的土地一亩地种玉米最多价值元,已经种了一年多的葛根今年就能获得收益,而黄柏也已经长成大苗,再过三年一亩的收入将有1万元左右,比起种玉米,平均每年获得的收入要翻好几倍。”李朝国说。 摆捞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土层薄,然而林区资源丰富,自成一片小气候。出生于此的李朝国从小就立志要改变生活窘困的现状,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外出务工十多年后,8年返回家乡,并创办了玩具厂。然而,由于多方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李朝国并不服输,与妻子辗转打工还清债务后再次回乡创业,这一次他瞄准了中药材。“我们老家其他不行就是生态好,中药材是最好的选择。”说干就干,李朝国将自己多年的积累都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上,还申请了贷款,投入了近20万元。 李朝果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他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乡亲们,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种植,李朝国免费为有发展意愿的农户提供黄柏苗木,村民出土地出劳力,产生效益后由李朝国负责统一销售。 村民左大发在李朝国的带动下在玉米地里种植了近20棵黄柏,他说,按照五年后一棵树产两公斤黄柏,一公斤46元计算,近20棵全家脱贫已经完成没问题了。 据介绍,李朝国已陆续为近50户农户提供黄柏苗木,投资近10万元。他说:“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本地就有药材收购商,种好了不愁销路,发动大家一起种既是带动大家也是扩大我的种植基地,多重收益。” 在十字乡,中药材已成为了几大主导产业之一,据乡党委书记谭家宪介绍,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0亩。提起下一步发展计划,他说:“十字乡的产业要主打生态牌,关键要选准培育一批专业大户,专业大户带动大户的同时带动村级合作社,实现贫困村脱壳贫困户脱帽。” (西部开发报记者文叶)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jj/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郁李仁
- 下一篇文章: 最全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