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二频道全新推出《决胜黔线·山村发现》,

记者将以第一视角出发走进贵州乡村,

讲述第一线的脱贫故事和贵州乡村的发展变化。

说起我们贵州的地形地势,那就不得不提到山,自古以来很多地区因为重重大山的限制,阻挡了发展的道路,所以‘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而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着改变。

(△△△点击查看节目完整视频)

都说我们贵州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

所以很多人对贵州一直有着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份银

的刻板印象,

而现在

为了改变这些劣势,

人们在做着努力。

这里是紫云县宗地镇打若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发育地貌,岩石面积达80%左右,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靠着极少的土地,找寻着生存的方式。

吃过早饭,村民王成荣要去地里看看,这段时间他要和老伴把十几亩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

王成荣:做梦都想不到我们得到这种路走,这路是沥青路。

踏着村里新崭崭的柏油路去干活,王成荣的心里格外高兴,作为一名老修路工,王成荣一直很关心村里的路。

王成荣:以前的都是泥巴路,这边山上全都是坎,去镇里要走三个小时。

在偏远的山区,

人们隔山能喊话,

相见却不易,

修路一直是大山深处人们的迫切渴求。

打若村村主任廖廷华:发展什么全靠这个路,路不通发展什么都不行,东西也运不出去,从外边拿什么都难得拿来。

打若村地处麻山腹地,四面环山,为了打通与外界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村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山壁上开凿出了一条条泥巴路、石头路。

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我当初来的时候打若村是没有产业的,老百姓的农作物,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产业也没有发展,相当的贫困。

路况不好,道路不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走不出去,产业也发展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宗地镇加大投入硬化道路,让路变得更好走。

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全村的通组路都实现了水泥路的硬化,老百姓家里实行了窜户路的改造,所以老百姓的出行更方便。

宗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韦燕青:这几年修路对我们老百姓发展是一大促进近两年投入超过两个亿(全镇),真正达到组组通路,寨寨通路,基本上99%的户户通路。

王成荣:现在坐车半个小时(去镇上),比以前走快。

记者:你们家买车了吗?

王成荣:有车,买了。

提起现在的生活,王成荣和老伴乐乐呵呵,再过不久,他们种植的山豆根也将迎来收成。

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我们根据土壤、水分和气候做了一些分析以后,我们决定在这个村发展中药材山豆根的种植。

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即使在山脚和岩缝中,只要有一点点土壤就能够生长。而紫云县打若村土地稀少,正好需要这样的经济作物。就这样,王成荣和其它一些村民一起,开始尝试山豆根的种植。

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他们三立公司来收购,保底块钱一(公)斤。他说他按块钱来收,那么三年一亩地将近有2万块钱。

王成荣:每亩地能达到2万的话,我的做下来这个收益有三十来万,还是可以的。

如今,打若村按照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还发展着青年蛋鸡和养殖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王成荣:像我们年纪大了就后半生生活富足就行了,有点钱用。想把钱赚了带老伴去旅游一下,去外面转转,开开眼见。

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我们全村户。以前贫困户户,人。到年年底,剩余贫困户只有13户63人。

宗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韦燕青:以前的贫困人口占44.3%。现在,年年底的数据是3.24%

地理条件的劣势虽然难以改变,

但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变通的思维,

山可平,路可阔,

以往的绝地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打若村的明天,让我们一起来期待。

记者:张义李智超编辑:王颖

编校:唐赟审发:石昌晗

你可能还想看■空中巴士真的来了!贵阳“云巴”首发线路公示,经过这些区域■怒赞!贵州11岁少年为消防指路,网友:你是整条街最靓的仔!■贵阳一女子为怀孕做了个手术,几经波折后,她和家人都崩溃了......■大范围停水!明天起23小时!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另外,今天下午这些区域还要停气■画面惊险!贵州多地遭暴雨袭击,房屋、农田受灾,有人受困......

有“原创”标识的文章版权均归百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jj/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