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究竟谁是豆谁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引言 昨晚《演员的诞生》第二季《我就是演员》播出了,其中宋洋和杜淳表演的段落引起了一个热门话题,即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里,究竟谁是豆,谁是箕? 重温《七步诗》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这首诗: 煮豆持作羹(geng), 漉菽(lushu)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什么意思呢?网上翻译如下: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多种解读 语文老师 这首诗大家都学过,按以前语文老师的讲法,是曹植是“豆”,曹丕是“箕”,是“豆“在釜中“泣”,煎熬的是“豆”,而“箕”是罪魁祸首。 那么在节目里,吴秀波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七步诗里,煮豆燃豆箕,‘豆’是曹丕,‘箕’是曹植。” 史学争论 那么广大网友因此去翻寻了许多资料,最后发现原来这个我们以为小学语文老师已经下定论的问题,其实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这其中,郭沫若在年写了一篇《论曹植》,原文这样写:“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小。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郭沫若的这个认定,钱穆在《中国文学史》里基本持同样观点,认为“七步作诗”可能是个后世附会的戏说,并且钱穆本人是高度认可曹丕的才华的,甚至认为“建安七子”,曹丕的才华在曹植之上,恰恰是因这“七步作诗”的典故而被后世所忽略,所误解。 个人观点 那么接下来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你我都是“豆”,你我也都是“箕“ “煮豆燃豆箕”这句话里,我认为曹植是虚指,如果他真的七步作诗,这个意象更倾向于是“脱口而出”,也就是嘴比脑快,直接信手拈来一个比喻来表达心中所想。 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领会的就是这个“意象”,即:其实你我都是“豆”,你我也都是“箕”。如果这样去阐释,其实就更能理解后面一句“相煎何太急”。也就是说,大家都在这个局里,谁也不比谁好过;我活着,你也不好过,你杀了我,你就好过了吗?! 吴秀波说“所谓豆箕,一个受煎熬,一个牺牲自我”,只是说对了一半,就是无论是“豆”还是“豆箕”都是不好受的,但不存在谁牺牲以成全谁的情况,两者都在煎熬中,两者也都在牺牲中。。。只是这种牺牲,不是为彼此的牺牲,而是注定都成为“牺牲品”的“生于帝王家”的无奈命运。 曹植究竟怕不怕死?! 他是“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我们进一步看另一个议题,也是在《我就是演员》中提到的,就是“曹植究竟怕不怕死“。陈凯歌认为“要明确认为曹植是不怕死的”,且“曹丕杀曹植是主意已决,曹植应该站着念诗,昂然相对。” 我认为陈凯歌的理解至少有一半是对的,就是曹植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不怕死“不是慷慨就义的昂然相对,而是”遁入虚无“的无所不可。 这也呼应了前面的议题,正因为他认为”大家都是豆,也都是箕”,他看透只要身在这个游戏规则中,就没有真正的赢家。他这是“跳出三界外,不做红尘人”。他既怕死,也不怕死;他作为正常人,他怕死是正常心理;但他作为一个已经尝不到生趣的人,活着也等同是死了,即”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曹丕自伤——“亦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曹丕最后不杀曹植,并不是被手足之情打动了,而是产生一种情绪,叫“自怜”——怜你我是兄弟,怜你我生在帝王家,怜红尘皆苦,怜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怜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也正好对应《七步诗》的第一句“煮豆持作羹(geng),漉菽(lushu)以为汁“,翻译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这说明什么,最后豆子也煮没了,豆箕也燃烧光了,都被榨取光了,只为这一碗“豆子汁”,最后谁是赢家?!是在锅里被煮的“豆子”,还是在下面燃烧的“豆箕”?都不是,非要说,可能是得到这碗“豆子汁”的人。 所以在开头我讲,曹植如果七步作诗,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把逻辑理那么清楚,他表达的是个意象,即“你我皆是局中人,也都是可怜人,所以相煎何太急。”而曹丕被他的诗勾起的伤怀,更多的是自怨自艾自怜。 曹植无论是怕死,还是不怕死,都不能证明他没有威胁,但一个虚无、寂灭的人是没有威胁的;而曹丕的自怜,也让他变得脆弱了,人一旦脆弱,态度自然倾向于软化,所以最后,曹丕消了杀念。 究竟怎么演? 如果演员按这个角度去演,“曹植”应该演出一种“空”,这个“空”,是三分绝望三分惨淡三分坦然;而“曹丕”要演出一种层次,从“杀意”逐渐转变为一种“自伤”,这份“自伤”里,与其说带有“手足之情”,不如说是“同病相怜。” 结语 人是复杂的,而在史书中能够立足,且有争议的人,是更加复杂的,他们绝不是局限于一个角度,比如“手足情谊”或是“帝王家手足相残”去简单诠释,我们要不惮以最广大最纵深的格局去看待、理解历史人物的主观与客观、真实与假象、无情与无奈、才华与性情等等。 当然这种理解的厚度,放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会是标准答案,也超出了中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但是反过来讲,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过分强调“标准答案”,也不是对的,尤其是这样在史学界尚未有定论的议题,或许就根本不该出现在课本里,且以简单粗略的答案一以概之,这反而是教育的误导,完全违背“历史客观主义”。 在教育里,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思路、思考的角度、思维的逻辑。。。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代小时候没有解决,或许至今仍然没有解决,也唯有寄望于从我们这代家长开始,自身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课本之外,给予小孩子相关方面的培养。 独立思考,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有违“独立思考”(不辩证、不客观、不接受反驳)的标准答案,都是所谓的“标准答案”,你可以用来答题,但仅此而已。 章子怡在这期《我就是演员》节目后,送给扮演“曹植”的演员——宋洋一句箴言:“演员,在不熟悉的领域里、周遭干扰又不断时,更该善于辨、坚于守。” “善分辨”、懂坚守”,适用的又何止是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gx/5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医大师治疗癌症的虫药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