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古代与现代的分类法
点击后,再点击右上角 立刻设为星标/置顶 我国的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为了便于中医药的研究、运用,古代和现代的医药学家们采用了多种分类法。 古代分类法 自然属性分类法:以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为依据。古代本草学大多采用此法。早在《周礼》中已有草、木、虫、石、谷的记载,为后世本草学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种药物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分为七类,每类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分类法的一大进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籍中的中药分类法均与其大同小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自然属性分类法较以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且分类科学详细明白,在当时是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颇大,沿传至今。 功能分类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先采用的中药分类法。该书中的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养命,中品补虚治病,下品功专祛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拓了思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药物的功用提出了十剂分类法,使该分类法有了较大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具有重大影响。后经元代、明代医药学家不断增补,至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功能分类法已比较完善。书中将药分为补剂、收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7类。各类再进行细分,如补剂又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等系列小类,系统明晰,合理排列,便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 脏腑经络分类法:以药物归属于哪一脏腑、经络为主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临床用药,达到有的放矢。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是按肝、心、脾、肺、肾、命门、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十二脏腑将药物进行分类,以便于临床用药。 现代分类法 自然分类法:根据药材的原植物或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采用分类学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便于研究药材的品种来源、进化顺序以及亲缘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的分类鉴别和资源研究,有助于同科属中研究和寻找具有类似化学成分的新药研究等。。 药用部分分类法:根据中药材入药部分,分为根类、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全草类,以及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掌握药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便于药材的经营与管理。 化学成分分类法:此法是按照中药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如《中草药化学成分》分为氨基酸类、脂类、糖类、酚类,醌类、内酯类、香豆精类、异香豆精类、色原酮衍生物类、木脂素类、强心苷类、皂苷类、萜类、生物碱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研究中药材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理化鉴定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功效分类法:此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它是现代中药学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中华药海》(下册)、《中药大辞典》等都是采用该分类法。其优点是将中药归入笔画索引表中,以便于快速查阅等。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文章精选健脾并不等于补脾 几种常用中草药的中毒症状 长期用板蓝根,当心伤脾胃 “无毒”中药久服未必“不伤人” 中药是巫药? 陈皮为什么越陈越值钱 古方|白虎汤:伤寒派的清热名方 名著|《本草经集注》:整肃修正,承上启下 煎中药汤越浓越好? “冬病夏治”是哪些病,怎么治? 三伏天,“以热制热” 中药先煎后下有讲究 饭前饭后?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百草查询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cd/6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绝妙秘方下
- 下一篇文章: 黄志洪每天学一味中药,岗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