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求内在内动的好处
太极拳求内在内动的好处 太极拳讲究:"内动带动外动,内不动外不发。"这说明“内动”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说明了内动是太极拳的实质问题。练太极拳一定要求内在实质,不要在外在量上瞎求。我看到这样一个寓言,很说明内容。“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练太极拳不求多学,学这学那,俗话说,学多了嚼不烂,要求精练,求太极拳的灵魂,也不必急于快学,学习中要懂慢下来,或是停下来,总结一下,悟悟拳理,找找感觉,然后再更好地学下去。 一、不求内在的弊端 太极拳初学者一般学拳心切,急于多学动作或是录下视频去学,这样就会对拳理不能更好地理解,对拳法掌握不熟练,甚至走向误区,把太极拳学偏,最终要么学不会,对学拳失去信心和兴趣而半途而废,要么学走板了,但仍执着学拳,只好再找师重学,浪费时间和经历。总之,初学者要多看、多问、多悟,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动作都要学到位,然后再向下学。要多想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感觉,对比一下与师的异同,切忌囫囵吞枣,向下瞎学。 学过多年太极拳的朋友不能满足于学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要向“精”字上下功夫。太极拳练的好不在于外在打的多受看,更不在于学了多少套路,而在于你学拳后身体要强壮,心态得坦然,甚至产生了真功夫。有的人一套拳还没有学到位,又急学另一套拳、剑、扇等,忘记了学拳初衷是为健身养生,反成了学拳的"奴隶”。有的人太极拳还没学精,这山望着那山高,又去学他家拳术,把精力全放在“量”上了,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了,到头来,太极精华没学到手,他门武艺也未必能学好,对艺心不专,对师心不诚,天道不会酬劳的。其实太极拳学好了,健身防身俱佳。何必东奔西走,太极拳这里应有尽有,这边风景独好。 二、太极拳的内在表现 太极拳博大精深,这要求习拳者多求内在的东西。这是不是说不求"外"和“量”了?不是的,太极拳要求内外要兼修,讲究手足、肘膝、肩胯相对劲合的“外三合”,既外在表现,也要求意、气、劲相统一的“内三合”,意到,气到,劲到,既内在表现。太极拳还强调“内外相合”,外在为内在集聚能量,是内在的表现,表现出拳架的漂亮,只不过要把注意力多放在修内在上。有内才叫拳,无内有外那叫操。 太极拳的内在是指内功,包括给意念、走内气和发内劲。有“内功”有如下表现: 一是初有内功,打出的太极拳动作会显得松沉、浑厚、凝重、粘稠。举按如有物,进退有阻力。四肢似用皮筋牵拉着,想走走不快,运劲如抽丝,动作似胶沾。拳势大气磅礴,韵味十足,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是随内功的提高,会有内气感。全身又像充满气的皮球,腰腹渐粗,感觉内气向外膨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双手会有发涨、发麻、发热、发紫现象,手指也会粗大。两手掌还有相吸或相斥现象,功力越大相吸的距离越远,感觉很微妙。 三是内功高深时,打出的太极拳有虚静空灵感,迈步如猫行,轻灵如履薄冰,如入无人之境,拳势如太空飘移。此时周身有虚灵之气势,用的是意念劲,功深不可测,发似雷霆惊炸,化让其捕风捉影。功夫轻灵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三、内动带动外动 如果打出的太极拳柔中有刚,快慢相间,韵味十足,那么一定是内动带动外动了。比如我们手要运转,必须先给意念,也就是意念在先,意念让内气旋转,以气催行。内气动,内劲给,外形从动。如要发力,先让内气在体内腾然晃动,便带动腰胯抖动,于是发出内劲。 怎样做到内动带外动呢?行拳时,首先头要虚领上顶,肩关节松开,胸虚含,腋虚空,沉肩坠肘,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尾闾下坠,裆内合劲,八面支撑,下盘稳固,上轻下实,心态坦然。然后在心静的境界下行拳,心想意动,意动气走,气走劲催,劲催体动,便形成内动带外动,完美太极拳。 (本文作马权友) 马权友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dougena.com/sdgcd/2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对影山两只方天画戟的神圣作用
- 下一篇文章: 西樵山听音湖上演功夫大片免费武术表